最新消息

2019-06-28
希望台灣.翻轉台灣.「郭台銘學校」教我的事
 

文:顧及然 (海爾集團台灣開放創新中心戰略總監、國際總裁菁英書院院長、誠璽國際管理顧問董事長、安勤科技獨立董事、艾貝特電子執行董事)| 獨家報導1153期

個週末的下午,幾位《鴻海》的前同事特別約我聊聊,原來是遇到事業上的瓶頸,因為他們歷經兩年努力發展的專案被停掉了,小組也被解散了,所以有些徬徨,這種事在大公司裡也算是一種常態,尤其像《鴻海》這樣有機組織,幾乎是每個月都會有變化,我服務的另一家公司,全世界最大的家電廠《海爾集團》變化得更劇烈,因為《海爾》的組織早已朝向更靈活的小微化發展。
「專案為什麼會被停掉呢?」我問,「因為績效不符合『經管』的KPI模式。」可以想像得到,在《鴻海》,每一個部門或任務都有很精細的KPI評量指標,並透過「經管」部門來時時把關,像《鴻海》這麼大的企業組織,KPI是必要而有效的管理方式,不過對於「新創」事業來說,卻是個兩難,因為「新創」的關鍵就在於沒有「前例」可依循,沒有「標準」可以衡量,但是完全沒有評核指標也會造成潛在風險的失控。
「有什麼打算嗎?」看到他們的徬徨,我也忍不住關心的詢問,「想出來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去完成這個專案。」其中一位回答我,「很好啊,準備怎麼做呢?下決心了嗎?贏的策略是什麼?」一連問了幾個問題,「你怎麼和郭先生好像啊?」我們相互看了一眼,忍不住大笑出來,太熟悉這個思考邏輯了,「因為我們都待過『郭台銘學校』啊!」我說。

贏要有策略,不能亂搶打鳥

「三贏策略」為什麼這麼重要?在南臺灣的一個新崛起的觀光樂園 《義大世界》,正是這種「三贏策略」的完美體現。
原本不被看好的義大世界,因為地處偏遠,缺乏交通的便利性,也沒有天然環境上的優勢,從開發初期就不被看好,甚至被同業等著看笑話,但是營運以來卻不斷寫下奇蹟,開幕後連續三年蟬聯入園人次、營收和滿意度的三冠王,門票收入更是比第二名的劍湖山世界多出了五成。
當初,整個《義大世界》的主題樂園、飯店、OUTLET MALL都已接近完工的時候,掌管遊樂園和購物中心的《義大開發》副董事長楊濟華,卻突然要求把原先計畫設在主題樂園內的「摩天輪」,搬遷至627公尺外的購物中心頂樓,此話一出,立刻引起其它部門主管的質疑與圍剿。

「MALL在飯店對面,摩天輪架在那兒,房客全被看光光啊?」
「飯店房間晚上對著摩天輪的光,又吵又亮,誰睡得著!」
「摩天輪是要賣票的,也是樂園一票到底的設施之一,更會是熱門遊具,沒有理由不放在主題樂園裡?而且距離那麼遠,會雙輸的!」
「沒待過樂園、沒開過百貨的門外漢,憑什麼來亂?」
「這樣會害死大家的!你知不知道?」
楊濟華是《義大》集團董事長林義守最仰賴的大將,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回答:「全台灣這麼多飯店,人家何必要跑到我們這『化外之地』來住宿?除非我們夠特別!」
「未來,《義大皇家酒店》將會是全亞洲唯一面對絢麗摩天輪的飯店。」
「至於重隱私的、怕光的,可以拉窗簾;怕吵的,有隔音窗。『缺點』是有辦法解決的,但『賣點』卻是無可取代的!」

結果,事後證實,摩天輪自營運以來,從未接過任何一位遊客或是住客的投訴,反而是因為從房間可以直接看到摩天輪的這種特殊景觀,面對摩天輪的127個房間永遠是最貴、最快被預訂完的。此外,每年高達150萬的搭乘人次,有效的引導了極可觀的觀光及遊園人潮到購物中心去消費,成為飯店、摩天輪、購物中心三贏的結果。

郭台銘的三贏策略

「三贏策略」的第一項是「競爭優勢」,也就是「我有,你沒有」,《義大》摩天輪與其它遊樂園的摩天輪有何不同?其實都一樣,但是,《義大》摩天輪是唯一設在購物中心樓上、正對飯店的摩天輪,光此一項競爭優勢,就讓所有其它競爭者黯然失色。
過去我在輔導企業家二代接班時,經常看到的一個現象,就是這些企業家二代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企業內功勳卓著的老臣,其實,這也是企業家一代在交棒時的困擾。
《義大》集團副董長楊濟華執掌了主題樂園、購物中心、建設開發等三個重大事業,旗下更有三千多名員工、三十八位處長、協理、經理級的高階主管,甚至不乏留學各地的博碩士級專業人才。但是,楊濟華本身並不是主題樂園、購物中心、建設開發的專業,1955年次的他,也沒有留學海外的資歷,在面對這些「專業經理人」、林義守身邊的「老臣」時,更沒有「世襲」的光環與權力,卻依然能夠帶領大軍奮勇前進,他的秘訣就在於縝密的自問能力。
他先一步想到客戶會遇到甚麼狀況與難題,並且當所有人都還未提問或質疑時,他就會自問「為什麼?」、「憑什麼?」,而這個自問就是在釐清「三贏策略」第二項的「策略性競爭力」,也就是「我會,你不會」。
至於「三贏策略」的第三項「平均以上報酬率」,也就是「我賺,你不賺」則是體現在《義大世界》的入園人次、營收和滿意度上。

痛點等於機會?!態度才是決定關鍵

面對這幾位徬徨的前同事,我也關切的詢問了許多細節問題,「自從踏上創業之路,這兩年來特別喜歡關注一些人,看他們是如何去做一件困難的事,也是我經常在文章中分享的一些故事。」我向他們分享了一些經驗與看法。
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困難會這麼多?自從郭台銘先生說不會笑我之後,我一頭栽進各行各業裡面去幫助一些人、一些企業家翻轉,但是,所見所聞好像處處都是困難,是的,及然想說的是,正因為有這些困難,才有了這些商機,也就是郭先生常說的「痛點」。
世界上有沒有完美的事?完美的工作、組織、企業、事業、愛情、婚姻、家庭?好像沒有吧!
但是,追求完美或是更好的生活是人類的天性,在不完美之中所存在的「缺憾」就是「痛點」,就是我們的「機會」,關鍵在於你怎麼看待這些事,是「機會」還是「無奈」。
世界上有兩種規則,一個是上帝的規則,就是給困難,然後找出路;另一種是魔鬼的規則,就是找麻煩,然後將麻煩合理化。

「機會」就是上帝的規則,「無奈」就是魔鬼的規則。

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方式,是不斷的關注困難,並且想辦法去解決它,這就是一種創業的心態,「想要創業,你們要先有一個正確的心態。」我很誠懇的對這幾位前同事說,「除了前面提到的『三贏策略』之外,更要緊的是你們的態度與決心。」
一百多年前的今天,孫中山先生帶領他的團隊完成了「創業」,其過程的複雜與艱辛應該遠超過今天任何一個新創團隊(革命是要掉腦袋的),我們不搞革命,我們談的是一場創業運動,透過「互聯網+模式:向後轉、立定、悄悄話、躺下」來推動台灣年輕人的創業之夢。

如果你無所畏懼,會想要做什麼?

與這幾位前同事聊天的過程,也不斷喚起我在郭先生身邊那段歲月的記憶,「如果無所畏懼,你們會想要怎麼做?」我大膽的拋出一個問題,「專案的開發早已趨於成熟,最近幾個潛在的大客戶都主動來詢問,顯示當初專案發展『方向』是對的,所以我們想要靠自己的力量重頭來過,包含軟體、硬體、APP等架構……」聽著他們娓娓道來,我開始針對「三贏策略」的「策略」面來檢視他們的想法。
郭台銘先生說:「策略等於方向、時機、程度。」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策略定義,沒有教科書那種複雜、艱澀、難懂的敘述,更不是天馬行空、不著邊際的口號,回到我剛剛拋出的問題:「如果無所畏懼,你們會想要怎麼做?」
全世界11億用戶的臉書(Facebook)營運長、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,桑德伯格(Sheryl Sandberg)時常這樣問自己:「如果無所畏懼,會想要做什麼?」
我們大部分的人,都很容易受到環境、外界標準、主流價值所影響,什麼可以做、什麼不可以做、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該做……,結果,大部分的人只能當個「平凡人」。
這裡談的「無所畏懼」並不是要你不知天高地厚,而是要「忠於自己」。
翻開所有偉人、成功者的奮鬥故事,我們會發現一個共通的特質,就是「忠於自己」,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事,卻恰恰是大部分人所不敢跨越的障礙,而這個障礙也是阻礙很多人發揮天賦,不能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。
郭台銘先生曾在某次內部會議中提到,80年代的一位美籍華人首富,曾一度成為美國第五大富豪的知名華裔企業家王安博士說:「猶豫不決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錯事的可能,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機會。」
猶豫的本質其實就來自於我們不敢「忠於自己」,事實上,「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完美的,但總是可以找到更好的辦法。」這是郭台銘先生經常在企業內外部提醒員工、年輕人、企業家的一句話。所以不要怕失敗,在面對問題的當下,要能夠冷靜的思考。
思考什麼?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去思考問題,這也是為什麼不敢忠於自己的原因之一,因為缺乏有效的系統與步驟,這裡我與大家分享「郭台銘學校」所使用的三大條件:
環境條件:天時(時機)、地利(環境)、人和(團隊)。
競爭條件:資源、流程、價值。
策略條件:方向、時機、程度。

做了,一定會成功嗎?

「一定會成功嗎?」我對這幾位前同事拋出另一個問題。
很多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,會習慣性的去這樣思考,因此不敢大膽去做。我比較喜歡反問:「什麼是成功?什麼是失敗?」簡單來說,你要如何定義成功與失敗?
《三立》電視台過去曾與中國大陸的《土豆網》合作,透過分析網路族群觀看影音視頻的行為,來找出人們對不同影音內容的偏好,然後量身打造電視台的電視劇。結果,早期受限於網路頻寬因素,網路族群的觀看特性是15分鐘的聚焦長度(太長了就會點選其他影音視頻),這個長度不符合大陸電視台的影集播放生態,所以整個計畫到此被視為是失敗的。但是,這樣的視頻內容與長度,卻在日本市場大受歡迎,空前的「成功」。
所以,不要執著於所謂的成功與失敗,有一句話說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」,只要去做就有經驗,就有收穫,只是我們不一定知道在哪裡可以大放光芒而已,但那不代表失敗。

方向、時機、程度 決策3大關鍵

那要如何看待「策略」呢?教科書裡的策略定義非常完整,也提供我們許多的工具去衡量資源、流程、價值等策略要素,「這些都是職業經理人可以做的部分,但是說到底,要如何決策呢?」我進一步向他們說明,郭台銘先生所說的「策略等於方向、時機、程度」,這三者既是策略的要素,更是「決策」關鍵,市場狀況瞬息萬變,不會因為我們的一次調研分析就可以高枕無憂,而且也不會是百分之百看得清楚,所以郭先生也曾說過,十個經濟學專家當中有十一個不準,要會「抓方向」,依據的就是前面我們曾提過「贏的策略」來思考,就可以找到方向。
我們談了很多新創企業該如何從無到有,如何由小到大的方法,甚至是弱者如何逆襲強者,包含如何維持企業活力、生存力、戰鬥力的關鍵,其實關鍵只有一個,就是企業的「領導人」身上,過去在《鴻海》看投資案或是併購案時,郭先生通常會關注的就是「技術、市場、老闆」,其中的「老闆」是關鍵中的關鍵。
技術很重要,好的技術才會有好的產品(或服務),關乎到這個投資對象的競爭優勢與競爭力;市場在《鴻海》的定義則是「客戶加上產品」,有了前面的好技術與好產品(或服務),加上有利基的客戶對象,或是在客戶端具備無可取代的角色,代表這家公司具有扎實地市場性;最後則是回到「老闆」身上,老闆本身的特質,以及對事業的看法都是我們的關注焦點,而且,可以這麼說,第三項的「老闆」因素要看得比前面兩項更重。
這是一個很難得的對話,不知不覺中已接近傍晚時分,「加油啊!無論最後的決定是什麼,都會是最好的決定。」我逐一的與這幾位前同事握手道別,並在趕赴一位兩岸知名的成功女企業家生日晚宴途中,細細地咀嚼剛剛的談話內容,發現其實自己深受這些思維的影響,三贏策略、態度與決心(渴望+信念)、策略(方向、時機、程度)、總有更好的辦法、環境條件(時機+環境+團隊)、競爭條件(資源+流程+價值),這些思維邏輯都是非常實用的心得,不但對企業的營運及發展有幫助,對許多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更具有指導的作用,面對台灣社會目前的困境,讓我們一同來追夢、圓夢,一起來翻轉台灣吧!



上一則   |   回上頁